南京梧桐网

标题: 被颠覆的那个世界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admin    时间: 2017-11-29 16:20
标题: 被颠覆的那个世界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
反社会型人格障碍,亦称“悖德型”“违纪型”或“无情型”人格障碍,
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类人格障碍,也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
重视的一种人格障碍。
1835年,德国皮沙尔特首先提出了“悖德狂”这一概念,指出该病患者
出现本能欲望、兴趣嗜好、性情脾气、道德修养方面的异常,但没有智力
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,亦无妄想或幻觉。后来“悖德狂”的名称逐渐被“反
社会型人格”所代替。
从名称“反社会”一词中,即可看出这类人格障碍患者对社会的危害。
据统计,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引起的违法犯罪最多,其中有很多是累犯,而且
罪行残酷或情节特别恶劣者,占总犯罪人数的30%~60%。
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有:高度攻击性:缺乏羞惭感和罪恶感,
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;情绪具有爆发性,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、情
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,缺乏计划性或预谋:仇视社会和他人,不顾社
会道德、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,经常出现反社会言行。然而这
些均属相对而言。
虽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具有高度攻击性,但并不会都表现为有暴力倾向
美国精神病学家克莱克利研究认为,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
一类为“冲动一攻击型”,其特点是不可预测和完全不顾后果的暴怒和攻击
心理变化反复无常,而且这类人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;另一种是“社
会退缩型”,这类患者对社会性约束和要求往往是消极抵抗,对一切规章制
度有强烈的抗拒心理,履行职贵、义务时故意拖延、怠工等,即使对他有利
也会无动于衷。
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,产生“反社会型人格障碍”的原因,
主要有: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,养子,先天体质异常,受恶劣的社会环境、
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,以及自律神经系统缺损等。
另外,一些社会学家研究发现,患者童年的家庭环境可能是其致病的重
要原因。患者因幼年丧父丧母、父母分离或双亲离异,而得不到成人的支持
长大后往往会变得无情,不能与任何人发生有意义的关系,不能克制自己的
行动。他们渴望他人的注意与爱护,但又把情感深锁,使人无法了解他们,
最后,只好用反社会行为来引人注意。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家庭微环境复杂而
微妙地影响着成员的行为方式。由此可见,良性的家庭环境、父母良好的养
育方式对极具塑造性的未成年人来说非常重要。
这样的心理学才靠谱
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发病并不是突然出现的,有很多是在童年期或
青少年期(18岁以前)就已经出现征兆和症状,比如偷窃、逃学、离家
出走、在外留宿、说谎、过早性行为、持续破坏学校规章制度、破坏公
物等。
然后病情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,成年后则表现为:工作懈怠,不能

长期做一份工作,常常找借口不工作;婚姻不和谐,多次离婚,家庭
暴力,分居等;经济情况糟糕,入不敷出。病情比较严重者还会发展
为犯罪,如抢劫、放火等。
一般情况下,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其青少年晚期就已经有极明
显的表现。父母、亲友等应及早注意到患者的这些征兆和表现,尽可能
在早期萌芽阶段就给予患者适当的治疗,防患于未然。







欢迎光临 南京梧桐网 (https://blzpw.com.cn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